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美麗的綠建築-Green Lighthouse by Christensen & Co Arkitekter





綠色燈塔,這個丹麥首座公共減碳建築,證明了永續發展設計並不是一大堆昂貴的機件及虛假誇大的說法,而不過是一些古老的常識罷了。事實上,75%的能量消耗與建築物本身的設計有很直接的關係。




為了達到碳中和的目的,建築物納入了許多綠色設計的特點:如減少能源的使用、並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一個全面和健康的室內環境。而建築本身的面向在設計上是最適合太陽能資源的:內凹的門窗以及覆蓋著全自動太陽能裝置的遮蔽物,最能夠有效的減少太陽照射所產生的熱能直接進入室內,充足的日光和自然通風都是經過了仔細的計算及設計。最後應用了最先進的科技,例如:地熱餘熱回收系統、太陽能光伏板、LED照明等設備讓高科技與綠建築完美結合。







Client: Danish University and Property Agency
Users: Faculty of Science (30 staff / 50 daily users)
Area: 950 m² (site 3000m²)
Project: May 2008
Construction: October 2008
Completion: November 2009
Collaborators:
Hellerup Byg (contractors)
Cowi (engineering)
CCO staff MC, MC, TN, MS, TB, AM

Misc Partners behind project: Danish University and Property Agency, University, Municipality of , Velux, Velfac




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

Two in One House by GAAGA






座落在荷蘭城市規劃區的Nieuw Leyden,這棟建築在外觀上看起來跟普通的建築沒什麼太大差別,但仔細一看卻可以發現到有兩個大門,其實這棟建築是兩間房子合併的。兩間房子的內部設計幾乎相同,在外面都放上了各自的大門,顯示出兩個家庭的存在。為了配合城市規劃,在土地運用、採光、隱私、外部空間、停車場和房子間的關係、進出的方式等都有要求。這座建築以低樓層高密度的概念發展出一個新的住房類型和生活方式。

Two in One House / GAAGA © Marcel van der Burg


儘管坪數不大,但每一間房子的設計目的是在於整合空間品質,例如採光、迷人的景觀和動線,實用又靈活的空間非常適合家庭生活。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刻意把樓梯的規劃與沉重的牆壁分開,使動線更佳的活潑。而樓梯也在這棟建築規劃中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在與二樓樓梯相接的通道與房間一側留下了大部分的空間設置了儲藏的空間及衛浴設備。在一樓,獨立的樓梯巧妙的遮蔽了廚房的空間,區隔出兩種不同功能的空間。讓人不禁讚嘆在這樣的居住面積裡也可以得到這樣有趣、貼心的規劃。





Two in One House / GAAGA Diagram 02

Architects: GAAGA
Location: 
Leiden, The Netherlands
Design Team: 
Esther Stevelink, Arie Bergsma
Structural Engineering: 
Buro Broersma, Den Haag
Project Year: 
2012
Photographs: 
Marcel van der Burg


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House H by 藤本壯介(Sou Fujimoto)




台灣塔競圖的優勝者-來自日本的藤本壯介,他是日本近年有名的設計師,在2005年開始連續三年獲得Architectural Revue Arwards2008年拿下JIA(日本建築學院)獎,2009年又贏得《Wallpaper》的設計大獎,且被《Architectural Record》雜誌譽為「設計前鋒」,是日本近年快速竄紅的建築新星,在日本也有許多知名的建築作品。



House H 是一個實驗性的住宅位於東京的住宅區,設計師藤本壯介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在空間和光線間取得平衡。他以樹的概念做為發想,將房子的結構設計成像樹的分支一樣有大有小,又分別屬於不同的空間,空間之間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純白的牆壁搭配上原木,四面都開大窗使室內能夠得到最佳照明,極簡的風格和通透的空間是藤本壯介一貫的特色。不論是牆壁、天花板亦或著地板都可以看到開孔,讓空間可以互相流通之外也超出了一般房屋視覺上明確的界線。House H 回歸原始,讓建築結構和整體空間發揮了最佳的視覺感受。



  










Architects: Sou Fujimoto Architects
Location: 
Tokyo, Japan
Principal in charge: 
Sou Fujimoto
Project Team: 
Hiroshi Kato
Site area: 
72.28 sqm
Building area: 
50.52 sqm
Total floor area: 
124.87 sqm
Completion: 
2008
Photographs: 
Iwan Baan



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VENNESLA圖書館和文化中心

在挪威新的圖書館


就像到了一座精品屋,除了圖書館外、還有咖啡廳、會議廳等公共設施


還連接一座社區及學習中心,全部都融合在裡面


Vennesla圖書館採開放性設計,可以直接由城市街道進入,十分方便


這座圖書館由挪威設計公司Helen & Hard所設計


以27根流線型木條般的結構體系,像助骨般的從天花板樑注的結構蜿蜒而下延續至地面,將照明和書架的功能融合為一。


而這些元素形成的小方格空隙,就成了最受觀迎的私密閱讀空間。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518國際博物館日-OPEN美術館



518國際博物館日-OPEN美術館

為響應「518國際博物館日」,台北市立美術館特別規劃「OPEN美術館」展示活動,選出六項與每日開館營運息息相關的數字,藉由打造一系列結合經典藝術作品的立體數字雕塑,創造出與觀眾互動、溝通的公共空間,歡迎各界前來感受美術館與觀眾關係的親近與多元,更加具體地理解北美館空間裡的每一天,拉近彼此的距離。展示活動自5月18日至5月27日一連九天舉行,「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全館開放免票參觀。
518國際博物館日
國際博物館協會自1977年開始將每年5月18日訂為「國際博物館日」,身為博物館界的一員,北美館關注如何透過自身的影響力,增進大眾對美術館角色的認識。當大眾想到美術館時,立刻想到的往往是精緻的展覽、傑出的藝術品,展場乾淨漂亮,但作品有時艱澀難懂,或許不太容易親近,也對美術館的幕後工作充滿想像與好奇,因此北美館在國際博物館日這一天以「如何更加開放美術館?如何與觀眾溝通?」為思考起點,特別企畫「OPEN美術館」展示活動。
518國際博物館日
北美館進一步將六項數字設計為立體雕塑,並擷取藝術史上著名的作品圖像融為各個雕塑的一部分,取其各自的代表意義,恰如其份地傳遞每一個數字內涵。此數字雕塑置於大廳進行展示,觀眾可以漫步其間,或行走瀏賞,或倚靠坐臥,用身體感官進行近距離接觸。「OPEN美術館」回應「打開」美術館空間的活動主旨,提供具體的感受途徑,揭露美術館與觀眾息息相關,卻又少為察覺理解的幕後脈動,期望觀眾與美術館的關係互動地更為緊密。
518國際博物館日
「OPEN美術館」展示活動自5月18日起至5月27日於大廳免費參觀,該區域開放自由拍照。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免票入館。活動詳情洽北美館網址: www.tfam.museum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城市立方體by KLab


“集合式住宅,公寓大樓內本身就是一個小村莊。它是一個獨特的社會各體,居住著的是形形色色來自不同國度人們。” 
城市立方體這個建築就反映出了這個個性,在相同的社會規則下,有著些微不同環境。 
KLab在雅典創造了一個在城中村的屬性的公寓,外觀的立方體由水平垂直向外擴張,表面凸出凹陷的交錯,造成一種複雜與雕塑趣味感,以新的方式使用城市的類型學單位的不同表現,採用了多種不同的佈局平面,提供給不同的住戶不同的表情。 
©KLab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I-house 「水平線の家」 by 佐藤正彥



長崎的佐世保灣山坡地上出現了一棟爆炸性的建築,以海島型國家的斜屋頂功能為主要概念,但卻以新一代的建築材料,設計風格重新詮釋。 
建築的主要採光面向南面,就是海平線的方位,除了美麗的日落之外,更同時可以將整個港灣區的夜景一併擁入家中,在白天更是開放了全景的天藍色進入了室內與庭院,利用建築結構的微小斜坡,將光線送到每個角落。結構建造時並無改變陡峭的地面,同時也盡量減少了破壞周圍環境的狀態,盡可能的將一棟新的建築物融入舊的社區情感。